网上科普有关“地震科普征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震科普征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My God!
你们800,我要1000啦
~TOT~ 内牛满面,55555555555555555......
我整理了一些资料,你可以参考一下
防灾减灾,你我同行
基本知识:
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大小地震带上。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小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小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防护措施: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 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前! 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秘籍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脚架区,可以利用旁边的东西来护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把自己伤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来,把脸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呼吸,等人来救你。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相关知识:
2007年5月下旬以来,云南暴雨肆虐,163人死亡;7月,因天气异常多变,新疆暴雨成灾,伊犁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7月17日,重庆遭遇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山城变水城,主城交通几乎瘫痪,55人死亡;次日,济南发生大暴雨,34人殒命;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从8月7日凌晨开始,辽宁普降大雨到暴雨,截至8月8日,气象部门连发18次暴雨预警信号;而湖北省民政厅8月9日发布的消息称,自今年入汛以来,省内遭受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1495万人受灾,其中因灾死亡79人,失踪21人……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江南、华南地区连续高温日数均超过10天,湖南长沙市甚至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长沙市管辖内已有245座小型水库、6.4万处山塘干涸,748条溪河断流。
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交通、电力、通讯等遭受严峻挑战,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区观感征文1000
灾减灾,关注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一场百年难遇的地震震撼了全球华人的心,所有人都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亡魂们深感惋惜,悲痛之情难以言喻。
天灾,是无可避免的,可是,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祸如这天灾一般令人惋惜呢?
2009年1月,上海商学院发生的那具惨案不就是这令人惋惜的人祸的缩影么?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们往往为那些不幸身亡的人感到惋惜。试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防灾的意识呢?情况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人的一生不可能风调雨顺,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灾祸。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正是证明了之一点吗?人要想在忧患中生存,没有些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怎么行呢?
要防灾减灾首先要有防灾减灾的意识,要注意身边每一个可能成为安全隐患的细微之处,只有做到面面俱到,你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生命财产的安全。或许你会说:“干嘛顾忌这些细枝末节,又不会出什么事。”可是,中国有句老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留意这些小地方,就有可能为今后发生重大事故埋下祸根。
5.12大地震中,有一所中学竟无人伤亡,这与校长平时对学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据说,这位校长每学期都要让同学们进行防灾演习,所以才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因此这位校长也被网民们评为了最“牛”的校长。
要防灾减灾还要有防灾减灾的知识,任何行动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知识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在危险面前不知所措。然而,在危险面前,任何惊慌失措的表现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如前文所提到的校长,假如他没有一些防灾减灾的知识的话,他也不会让同学们每个学期进行防灾演习。而当灾难真的来临时,如果他没有防灾减灾的知识,他又如何指挥得了全校如此多的师生?
反过来再想想商学院的那起惨案,如果那几名女生有防灾减灾的意识,宿舍就不会起火,如果她们有防灾减灾的知识,就不会从高楼上跳下而致死。如果她们能冷静的面对大火,就不会使自己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了解“防灾减灾”、让“防灾减灾”成为我们生活重理所当然的存在。我们害怕危险,因为我们不想死去,正因此我们要更加注意“防灾减灾”,因为我们珍爱这只有一次的生命。
田林二中 初三(3)班 张韵怡
防灾减灾 关注生命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来临,时间再次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让人流泪、让人牵挂的地方,一年前,在大灾面前,灾区人民以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在废墟中坚强挺立,一年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八方支援,帮助着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一年后,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再婚、重组家庭、新生儿降生……喜悦、快乐让曾经破碎的心得到安慰,得到温暖。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防灾减灾目的设立旨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保障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震减灾 关注生命安全”,提供给大家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救及救他人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的能力。所以,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面对灾难,离去者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十二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的同学们还说了一句感人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
是啊!生与死仅在一念之差。
生命,如流水一般,没有轮回,不可逆转;生命,如鲜花一般,都曾有过灿烂,有过辉煌;生命,如清茶一般,苦涩过后,醇厚甘美,回味悠远。
《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沉入水中的一刹那;《薰衣草》里“以晨”闭上眼睛时“修琪”心痛的泪水;《秋天的怀念》里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悲剧的结尾,都把珍惜生命的道理一次次诉说。正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天际,又在瞬间消失,这就是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生命因昙花盛开的一瞬间而美得绚烂;生命因飞蛾扑火的一瞬间而美得壮烈;生命因蜡烛燃烧到最后的一息而美得灿烂……生命的美丽无处不在,所以,学会在灾难面前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你才会感到无比的充实,你才会奋发向上、不在灾难面前放弃,你的人生将会为此而更加辉煌!
田林二中 八(3)班 乔伊渊
防灾减灾 关爱生命
生命脆弱得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禁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生命是短暂的,只属于我们一次,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我们用有限的生命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吧!
今年的5月12日马上就要来临了,回顾去年的今天,不少人的眼角中还夹带着丝丝泪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
有多少人在瞬间被地震无情地夺去了生命?答案是6万多人。可想而知生命的脆弱,只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那么多人丧失了他们最最宝贵的生命。那儿的学校顷刻间倒塌,无数师生被埋,可是也有几所学校因撤离速度快而幸免于难,这就说明灾害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只要我们掌握防灾知识,就可以将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降到小。
地震往往是突发事件,有些人不了解求生常识,采取“盲目避震”的行动,结果造成伤亡。而有些人沉着冷静,化险为夷,求得生存。地震来临时,我们要就近躲避,在家中可躲在比较结实的家具如床、桌子下边,注意保护头部。在学校可以紧贴墙根或避到桌子下边,同时将书包顶在头上……
地震是自然灾害,无法避免,可是我们只要按照以上步骤来做就可能生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许多多苦难。有人在苦难面前倒下了,也有人在根本不算苦难面前,轻易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粒粒金黄的细沙,一点儿也不起眼;生命又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珍贵无比。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
田林二中 八(3)班 朱 仪
2009.5
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2010年9月1日至4日,我到绵阳市参加了四川省第五届博士专家论坛会。会中,绵阳市政府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到重创的北川老县城和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
9月3日,绵阳市,天气睛朗。一大早,参观用专车带着代表前往北川。车刚一开出住地九龙宾馆,从车载收音机便传出播音员亲切的欢迎语和对绵阳市灾后重建工作成效的介绍。用车载电台同步对参观者进行情况介绍,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听到,顿感十分新鲜。“5?12”特大地震中,绵阳是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重建任务最重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山东、河北、辽宁、河南,以及内江、南充、达州、资阳等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注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绵阳市纳入三年重建规划项目共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已开工7235个、开工率98.9%,完工6071个、完工率82.9%。一边听着播音员的介绍,一边行进在辽安大道、山东大道上,一座座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新工厂令我目不暇接,使我深感举国之力的强大!
车临近山区,天空开始阴沉下来,下起了毛毛小雨,又迅速变成了倾盆大雨。随着窗外的雨声,我的心情也渐渐开始变得沉重……“5·12”北川地震灾后的惨景在脑海中游离。阴沉的天空、倾盆的大雨,也许是上苍对“5·12”北川地震的亡灵的追思吧!
由于前不久发生了泥石流,北川老县城再度被淹,车到北川老县城“三道拐”便停了下来。站在雨中,远眺北川县城废墟,只见山体滑坡、建筑倒塌、街道损坏,整幢整幢的楼房陷入地下,被大自然的威力深深震憾,记忆中的北川秀美景色踪影全无。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县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仿石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200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大禹治水闻名于世。如果大禹在天有灵,不知对地震后的降生之地将作如何感慨。
所幸地震后的北川县城将作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加以保护。我们参观的“三道拐”是基本完成的北川城遗址保护区适度开放的部分。据介绍,在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内,将建设山体滑坡破坏景观区、泥石流景观遗址区、建筑倒塌废墟景观区、街道损坏展示景观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景观区、老县城遗址景观区、滨河景观区等,向游人们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观场景。在祝愿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早日建成的同时,我更希望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更多地是作为防灾、减灾,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
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三道拐”返回,一出山区,雨便停了。一到新北川县城心情顿时好了起来。看到拔地而起的新北川县城,走进山东省援建的一幢6层的安置房一楼,有122平方米,4室一厅,一厨双卫,双阳台。每间都已安装好了水电气,铺好了地板砖,采光很好。客厅阳台和生活阳台,分别正对着户外的绿化带。小区内建有专门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不由得感慨到“好漂亮的房子哟!”
由于已开学,我们只能站在新北川中学大门口观看。新北川中学很美,采用的外墙都是羌族风格的石块。看到美丽的新北川中学,我在为原北川中学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祈祷的同时,我更多的是祝愿新北川中学的同学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发奋学习、学有所成、感恩社会、报答祖国和全国人民。
参观的行程安排很快结束了。但这次绵阳之行,使我对人的创造力和大自然的威力两种感受十分深刻──
一是从九院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们的身上,我充分感受了人类巨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院士专家经过50多年不懈奋斗,实现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国防高新技术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可以说,中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们功不可没。
二是从“5·12”北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中,我充分感受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巨大无比的影响力。历史将永远记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短短的三分钟,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致使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灾难面前,生之脆弱,哀我同胞。
三是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中,我充分感受了中华民族巨大无比的凝聚力。正如省委书记刘奇葆所讲,“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年多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确定援建项目3136个、援建资金751亿元,已到位援建资金502亿元。如果没有举国之力,仅凭四川的财力要重建美好新家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关于“地震科普征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法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ithandyoung.com/cshi/202501-36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法航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地震科普征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法航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地震科普征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震科普征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y God!你们80...